汽相清洗,工件在溶剂蒸气层中清洗、漂洗和干燥,工件不受二次污染,所以可达到很高的清洁度。但是,如果管理不善,操作不当,往往会出现溶剂损耗过多的问题,增加使用成本。下面就对溶剂损耗过多(尤其是低沸点溶剂)的原因做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1) 清洗机的位置安放不当,有空气强烈对流,造成溶剂过多挥发
解决方法:清洗机应避免放在门口、窗口等有穿堂风的地方,以及电风扇,空调的通风口处。
(2) 清洗机上部自由区空间不足(蒸气面到槽体顶部的距离),溶剂蒸气受周围气流的影响而逸出
解决办法如下:
① 这是一个槽体结构设计的问题,槽体设计时,应注意蒸气面到槽体顶部的距离与槽体的宽度之比,应大于75%,使用低沸点、易挥发溶剂和价格比较贵的HFC-4310溶剂时,该比例还应该再加大到1.2~2.0;蒸气面的位置可从冷凝盘管的中间或稍偏下位置考虑。
② 还可以采用双层冷凝管,双层冷凝温度,上层冷凝管温度控制在-29OC,下层工作冷凝盘管的温度可控制在4 OC左右。
③ 清洗槽的宽度不宜太宽。
(3) 蒸气面过高,冷凝能力不足,使溶剂蒸气过多外逸
解决办法如下:
① 检查制冷系统工作是否正常,及时排除故障。
② 如采用水冷却,应检查冷却水在排出口的温度,对沸点在45~50 OC之间的溶剂,排水口的水温应控制在不超过21 OC;对沸点在45 OC以下的溶剂,排水口的水温应控制在不超过16 OC。
(4) 蒸气面失去控制,大量溶剂蒸气外逸
解决办法如下:
① 在正常工作时,蒸气面应控制在冷凝盘管的中间或稍偏下一些 ,可通过调节制冷机的蒸气温度或调节冷却水的温度和流量来加以控制。
② 检查设备的温度过高保护装置,当蒸气面过高时(如制冷系统发生故障),应能自动切断电源,停止加热。
(5) 工件安放位置不当,有溶剂随工件带出
解决办法:工件清洗时,应使凹处朝下,使溶剂能够最大地流出,不在凹处积聚。
(6) 工件在槽体内移动速度过快,使溶剂蒸气外逸
解决办法:工件在清洗槽中无论是上下移动或是左右移动,速度不能过快,应保持蒸气层的稳定,一般工件移动速度应低于50mm/s.
(7) 蒸气层高度不足或干燥时间不够,使溶剂被工件带出
解决办法如下:
① 蒸气层应有足够的高度,使工件在槽体内移动时,工件不露出蒸气层。
② 工件在蒸气层中漂洗停留的时间,应到表面不再凝露没有溶剂下滴时才能结束,在工件离开蒸气面时,在冷冻干燥区再作短时的停留,以便彻底干燥。
(8) 喷洗不当,加大了溶剂飞溅损耗。
解决办法如下:
① 喷洗时,喷枪口的位置应低于蒸气面150mm,且应朝下喷。
② 喷洗的压力不宜过高,一般低于0.1MPa;喷出的液流,以多股细线流淋洗较好,喷雾会加大飞溅损耗。
③ 在未形成稳定的蒸气面时不进行喷洗。
(9) 操作程序不当,增加了溶剂的蒸发损耗
解决办法如下:
① 清洗槽在加热前,应先接通冷却水或先开制冷机。
② 工作完毕后,先关掉加热器,但冷却水不停或制冷机不停,直到蒸气层完全消失,溶剂温度接近室温时,再停水或停机闭盖。
③ 对清洗机中的溶剂温度进行低温控制,保持溶剂温度低于周围环境的温度,以减少溶剂在停止工作时的蒸发损耗。
(10) 使用保管不当,造成溶剂损耗
解决办法如下:
① 清洗机不使用时,应加盖密闭;
② 长期不使用时,应把溶剂放出,存放在密闭桶内;
③ 清洗机要有专人负责保养,管道接头、泵、排放阀、过滤器等应经常检查,是否有泄漏。